——记西路红军战士刘五生
今年91岁高龄的刘五生老人,是礼县盐官镇中川村第九组村民,也是礼县唯一一位健在的红西路军战士。
刘五生原名龚显沛,1919年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永安乡罗家坝村的一位贫苦农民家里,1933年14岁的龚显沛在家乡参加了童子团(后编入红四军),在永安二分经理部职工工厂当纺织工,后转入巴中青钢镀工厂。1934年11月至1935年2月,龚显沛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到旺仓附近的木门场、九龙场、旺仓坝一带休整,1935年1月至2月参加了“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3月,在仓溪鸳溪口参加了“渡江战役”。6月,随部队经旺仓、江油、建周、中坝到懋功和红一方面军会师。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确定了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任红四军领导职务的张国焘反对中央的正确方针,认为长征已经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主张向川康边少数民族地区退却。为了统一战略方针。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6月26日在两河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明确指出两军会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会后,中央决定组织左、右两路军经草地北上,党中央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刘伯承随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南下,龚显沛跟随左路军经徐青、单坝、宝通、芦山后又返回宝通、西康等地,由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方针,以种种借口按兵不动,拖延时间达一个多月,结果严重延误了战机,敌军对红军形成了一个新的包围圈,致使部队损失严重,十万之众的红军只剩下四万余人,被迫于1936年2月撤离天全,芦山和宝兴地区,向西康东北部转移,退却到甘孜一带。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会合,从此,二、四方面军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刘伯承的率领下经过艰苦行军,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严寒和饥饿,历尽千辛万苦,于9月到达甘肃地界。
在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上,龚显沛因饥饿、劳累和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多次昏迷,他也曾多次被战友搀扶,用担架抬出了草地,他也亲眼看到同他一起的许多战友因饥饿、劳累、甚至误食有毒的野果、蘑菇而献出了年青宝贵的生命。部队进入甘肃地界后进行了整编,龚显沛被编入三十三军三师三团三营八连当战士,参加了“腊子口战役”,在宕昌哈达铺经过7天休整后到达成县小川,在毛家河与国民党鲁大昌、胡宗南部发生了战斗,战斗中龚显沛腿部受到重伤,住进了红川医院。由于医院条件极差,又不安全,他的伤口被简单包扎后,被部队协商后住进当地老百姓家,5天后,当龚显沛的伤口稍有好转后,方知部队已向北走了,他和24名掉队的战士经过幑县高桥,新店后几经周转到达天水的汪川。由于四川和甘肃的语言差异大,又怕遇上国民党部队,龚显沛和战友们白天躲在庄稼地里,晚上赶路,他们涉过西汉水,进入礼县地界,爬上藏兵湾梁于10月11日在今盐官镇龙池村的“毛里墩”遇见当地的几位农民,告诉他们,4天前这里发生了一次战斗,有一百多名红军战士不幸壮烈牺牲。龚显沛的伤口这时已经感染化脓,不能再继续行走,他叮咛同时负伤的连长豆成海和其他战友,朝北走,赶上部队,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在龙池村的戏台下的涵洞里,龚显沛躲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有人将龚显沛托咐给距龙池村不远的中川村十字路一户姓刘的人家,从此他改名为刘五生。
刘五生虽然身在偏僻山村,但他时刻都在关注着红军,关注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时刻想念着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战友,他终于迊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胜利。
全国解放以后,刘五生参加了当地民兵,并担任了多年的民兵队长,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合作化后,一直担任生产队保管员,生产队会计。1958年至1960年刘五生随公社组织的基干民兵突击队参加了修建红河水库的工程,1961年至1971年刘五生在徐礼公路养护队当了10年养路工人,由于他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多次出席公社、县和有关单位举行的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基干民兵代表大会,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多次受到上级和领导的表彰奖励。
改革开放后,年过花甲的刘五生老人,为了不给政府和子女增加负担,他在中川村的十字路口摆起了小摊,摊面不足两平方米,价值不过百元,经营着四种食品:葵花籽、蚕豆、麻子和花生。这位为革命出生入死,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的世纪老人,他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建设成果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在摆摊设点的同时,还义务为附近十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每逢学校过节日,他都是主动去参加,给师生讲述红四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另立中央,破坏党和红军的团结和统一,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领导在艰难的处境下同张国焘反党分裂主义错误进行不懈斗争的故事,讲述二、四方面军会合后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李先念、许世友等中央领导带领下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讲述在过雪山地路上他昏迷后,胡耀邦搀扶他过草地的故事。他还利用摆摊设点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每当听到村里村外发生矛盾纠纷时,他都主动为他们去调解,做通双方的思想工作,在附近享有很高的威望。
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历史功绩,1995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巴中市建立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成立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办公室,每人一碑,碑林将刘五生收录其中,碑的右上角刻有刘五生头像,头像下面刻有“刘五生同志”五个用行楷书法写成的大字,碑文为:“刘五生(一九一九—— ),原名龚显沛 四川通江县人 三三年参加红军 五六年入党 历任战士 队长 保管员 曾在毛家河战斗中负伤系西路红军战士 夫人 张彩英 子女 刘兴有 刘月娃 刘存秀 刘百会 刘军会 刘西东红 龚冉云 媳婿 赵本哥 王保哥 郑菊花”。1995年10月,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办公室给刘五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办公室已将刘五生同志刻碑入林,流芳百代,特颁发荣誉证书,以志缅怀纪念,本人及亲属可随时凭此证到碑园参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办公室,地址四川省巴中市。”
刘五生现在每月享受1300多元的政府津帖,家中儿孙满堂,日子过的非常幸福。
作者:礼县 高海云
[责任编辑:组织宣传科]